四川彩灯究竟能追溯到哪个年代,现尚无定论。据有关的文字资料来看,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“五斗米道”而举行的“燃灯祭斗”仪式,要算迄今了解到的较古老的原始灯会。
唐人的《放灯日记》中有唐明皇在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,与道家大法师叶清善上街观灯的记载。“初唐四杰”之一的卢照邻有《观灯诗》云:“锦里开芳宴,兰缸艳早年。缛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。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”这首诗道出了当时成都灯会的盛况。
前蜀皇帝王建常“出游浣花溪,自夜达旦”,当时“问亦放灯,率无定日”。后蜀皇帝孟昶曾“上元观灯于露台。”
《四川成都府志》上说宋“开宝二年,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,自是岁以为常。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日,皆早宴大慈寺,晚宴五门楼,甲夜观山棚变灯……街道灯火之盛,以昭觉寺为较。“由此可见,灯会的规模又日渐扩大了。诗人田况的《上元·灯夕》写到成都灯会“春霄宝灯燃,锦里香烟浮……人声震霄远,火树华里稠”的热闹情景。陆游在《丁酉·上元》有“突兀球场锦绣峰,游人仕女拥千重”、“鼓吹连天沸五门,灯山万炬动黄昏”的关于成都灯会的妙句,以及在《汉宫春·初自南郑来成都作》一词中有“何事又作南来,看重阳药市,元夕灯山”的记述。
元代的四川,因连续二十年的战争,赤地千里,十屋九空。但据当时的费著写的《岁华纪丽谱》查证,元宵佳节时,大慈寺仍是统治者张灯游乐之处。灯会结束后,往往还要举行一个“残灯会”。“残灯会由二都监戎服分巡,以察奸监,既罢,故作宴以劳焉。”当然,此时的灯会说不上是民众游乐活动了,仅仅只是统治者荒淫生活的一个缩影。
到了明代,灯会又沿袭唐、并在灯会期间招来天下富商,大办物资交流。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“省直之商旅,夷蛮闽貊之珍异,三代八朝之骨董,五等国民之服用皆集。”入夜则放灯,伴之鼓吹杂耍,热闹可谓至矣!
清初灯会“正月初九谓之上九,是夕始放灯,日出灯。灯有狮、龙竹、走马、鳌山、采莲船等名……结棚张灯,光明如昼”。(见《华阳县志·风俗》)《锦城竹枝词》中也有“上元灯会搭灯棚,走马鳌山数万擎”的描述。这时已出现几丈高的鳌山灯,戏文故事灯以及琉璃灯、紫檀灯等精七的工艺彩灯。
民国时期的灯会发展成元宵灯会外,还有六月的荷花灯会,九月里的菊花灯会等。其中仍数元宵灯会较热闹的地方。以后,灯会逐渐移到西南郊的青羊宫,并作为传统的汉族民间盛会延续到今天。